與幼兒一起尋求解決方法
家長可透過說話和行動去建立「情緒穩定」、「有商有量」或「有能力」的形象。若在街上見到幼兒跌倒,大家不妨留意一下家長及幼兒的反應,以及他們之間的互動。
首先家長可先扶起小朋友,檢查傷勢,表達關心;第二,假若幼兒不斷地哭,家長可一邊摟著幼兒,一邊代幼兒說出心裡的感受:「你覺得好痛、好驚。媽咪會陪著你。」這樣,幼兒會感到「爸爸媽媽是明白我的感受」,令幼兒感到安全。有時家長雖然「肉赤」,心痛孩子跌倒,但可能還是按捺不住要出言責備幾句:「一早叫你拖著」、「已經叫你不要跑」,家長愛兒心切,生怕孩子會再次跌倒,所以才說出這些話,但情緒化的說話無助於建立「情緒穩定」的形象。
家長可告訴幼兒有甚麼方法可以處理傷口和弄髒了的衣服,並在過程中鼓勵幼兒一起參與,彼此有商有量,例如一起到洗手間清洗傷口、貼膠布等,這樣就能培養幼兒有能力解決難題,讓幼兒和家長一起成為「有能力」的人。
以冷靜的態度引導犯錯的孩子
假如家長某天發現某件家居擺設爛了,在調查後發現是幼兒弄壞了,但幼兒卻支吾其詞,不想承認,家長該怎樣以說話和行動,去建立出「情緒穩定」、「有商有量」或「有能力」的形象呢?
我們可試著請幼兒講出事實真相,例如對幼兒說:「欣欣,媽咪見到天使擺設的翅膀斷了,事情是怎樣發生的呢?」假若幼兒推卸責任,表現對抗或慌張哭泣,家長請以平穩的語氣講出心裡的想法,例如「工人姐姐說是你弄壞的,媽咪想知道事實,請你告訴我。」
家長可讓幼兒獨自安靜一下,給他一分鐘時間,請他想想有甚麼解決方法。同時家長要留在幼兒附近,不要讓幼兒感到被孤立或被遺棄。無論幼兒提出的方法是否可行,請家長以尊重的態度來聆聽,千萬不要取笑或嘲弄幼兒,以免傷害幼兒的自尊心。例如幼兒提議用膠紙將物件的碎片黏貼在一起,請家長和幼兒一起動手試試,如發現這方法不可行,家長可以引導幼兒思考,一起討論有沒有其他方法。
家長也需要成長
人確實是有情緒的,當家長見到幼兒搗蛋,我們的心就會按捺不住,性情急躁的人情緒一下子便會爆發出來。假若我們想把握寶貴時光,及早建立健康的親子關係,家長和幼兒都需要一同成長,學習作出調整。假如我們希望子女在長大後與我們坦誠相對、有商有量、不作衝動的事、能冷靜地應對困難,我們就需要先具備這些特質,這樣孩子在人生路上會得著父母的帶領,父母也會得著伴隨著孩子信任而來的幸福感。
要刻意改變自己平日的處事方法、控制自己激動的情緒,實在是很不容易的事。有一句話說得很好:「女本柔弱,為母則剛;男本剛強,為父則柔。」父母的角色確實可以令人急速成長,甚至會令大家超越對自我的認識,發現「原來我也可以溫柔地照顧幼兒」,或者了解到「承擔一個家庭原來是這樣的」。我們很難明白為父為母的辛勞,但只要有朝一日我們成為了別人的父母,我們自然能體察父母昔日的付出。我們既然能成為父母,只要我們願意並且虛心學習,總會有能力帶領孩子成為更好的人。願我們能在當中經歷到幸福和滿足。
資訊提供 (網絡文章)